这里有中国儿童福利领域的一切数据
近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及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共同编辑完成了《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8》,汇集了儿童生存、发展、保护状况的主要数据,反映了这一领域几十年来的变迁,以及今天仍然面临的挑战。
这份报告体量惊人,横跨11个细分领域,纵向追溯半个多世纪,我们精选了部分重要数据,供各位儿童公益er参考。
儿童人口占比连续下降半个世纪
儿童人口规模的长期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的比重自1982年以来不断减少。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有2.71亿0-17岁儿童,占总人口的20%。
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于2014年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2015年底进一步放开了“全面两孩”政策,鼓励生育,期望增加儿童人口占比,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
总人口与儿童人口,2015
儿童贫困发生率高于成人
人类发展的诸多差距始于童年,童年所经历的剥夺和匮乏可能持续影响一生、并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以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为贫困标准衡量,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1%,同年0-17岁农村儿童贫困发生率为3.9%。贫困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靠教育。2014年,国家专门出台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儿童从出生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保障和干预。
农村儿童贫困发生率, 2014–2017年
农村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2.3倍
过去几十年里,妇幼保健领域进步显著。中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1年的61‰降至2017年的9.1‰,下降了85.1%。中国已经实现将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将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然而进步背后的城乡差距触目惊心。1991年,农村地区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3.4倍,2017年虽然大幅下降,但仍然高达2.3倍。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不同年龄段儿童死亡原因的构成不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分类,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依次是早产、产时并发症和先天畸形;1-11月龄婴儿死亡原因依次是慢性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非故意伤害;1-4岁儿童死亡原因依次是非故意伤害、慢性病、感染性疾病。
改善针对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预防和管理、产程管理和出生窒息复苏,预防出生缺陷,加强对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和腹泻的治疗,加强儿童伤害预防,将有效减少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在农村,这些工作尤为重要。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构成,2017
儿童伤害致死主因:溺水、交通事故
据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0-17岁儿童遭受伤害,其中约有超过6万死于伤害。伤害致死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和中毒。除导致死亡外,伤害也是造成残疾的直接原因之一。
其中前两大主因溺水和道路交通伤害,共占儿童伤害死因的61.5%。
0–17岁儿童伤害致死的主要原因, 2014年
此外,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儿童因伤害所致残疾的现患率为14.2/万,造成的残疾依次是肢体残疾,多重残疾、智力残疾。
0–17岁儿童伤害致残的残疾类别构成, 2006年
儿童伤害致死和致残的流行现状存在性别、城乡、地区及人群的差异,表现为男童高于女童、农村高于城市、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现有的调查及针对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的分析表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发生伤害的风险更高。
义务教育基本全覆盖,高中教育城乡差距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各阶段普及率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小学招生中接受过至少一年学前教育的比重持续提高,城乡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迅速缩小。西部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
小学招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重,2005–2017年
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在过去近四十年里不断提高,近年来稳定保持在高位。
小学净入学率, 1980–2017年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1990–2017年
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明显偏低,2017年为88.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1992–2017年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并稳定在较高水平,但是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仍然需要关注。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到2000年代中后期进行扩招,是这一时期高中到高等教育升学率出现较大幅度攀升的原因之一。
各级教育毕业生升学率, 1990–2017年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儿童在校率在义务教育学龄阶段保持高位,没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但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特别是到了高中学龄以及延续至此后的青少年时期,在校率逐渐下降,城乡差异凸显,女性尤其是城镇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好于男性。
6–19岁儿童和青少年在校率,分城乡、性别和年龄, 2015年
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4万亿元,占GDP比重连续六年保持在4%以上。尽管教育拨款逐年增加,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继续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但是,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在不同地区、城乡、校际、不同人群、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结构性不均衡仍然存在,用于教育质量方面的投入也亟待进一步加强。
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双重负担
在中国,儿童营养面临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双重负担: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政府推行针对营养不足的干预措施,儿童低体重(按年龄的体重不足)和消瘦(按身高的体重不足)患病率显著下降,然而儿童生长迟缓(按年龄的身高不足)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另一方面,超重和肥胖(按年龄的身高体重指数即BMI偏高)的儿童比重持续升高。
五岁以下儿童低体重患病率, 1990–2013年
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 1990–2013年
从1990年到2013年,全国五岁以下儿童低体重和生长迟缓患病率大大降低,但农村地区仍相对较高。
贫血仍是持续困扰中国儿童的一个问题。1992-2005年间,儿童贫血率在16%-23%之间浮动,整个时间段来看几乎没有下降。此后儿童贫血率降至2013年的10.9%,也就是说,大约九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贫血。
五岁以下儿童贫血症患病率, 1992–2013年
鉴于生命从怀孕到两周岁以前是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政府于2012年启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免费为6-23月龄婴幼儿发放营养包、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从而改善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和健康状况,提高儿童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到2017年底,项目覆盖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341个贫困县,受益儿童约580万人。
超过1/3儿童不跟父母双方在一起
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人口流动。1982年,流动人口总量仅为660万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动人口大幅增加,2014年达到峰值,总量为2.53亿人,随后出现缓慢减少。2017年,流动人口总量为2.44亿,占当年总人口的17.6%。
流动人口数量,1982—2017年
2015年,中国有0-17岁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总数合计1.03亿,占儿童总人口的38%。也就是说,2015年中国每10名儿童中就有约4名直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
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人数和占全国儿童人口的比重, 2015年
2015年,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童因种种原因没能和父母双方一起居住,推算儿童人数为9560万。不能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的主要是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包括农村留守儿童4051万人、城镇留守儿童2826万人,以及流动儿童中不能和父母双方一起居住的1884万人,合计共占90%以上。
此外,全国超过四分之一的0-2岁幼儿由母亲以外的其他人照料,父母特别是母亲照料的缺失,是造成幼儿认知滞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利于儿童早期发展。
儿童家庭抚养情况, 2015年
人口流动影响儿童问题亟需关注。政府出台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整合相关部门政策措施的同时,规划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及行动措施,将降低流动儿童死亡率、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纳入了儿童纲要目标体系。
注:2016年,政府多个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摸底排查,将留守儿童定义调整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本报告相关历史数据按照此前的标准统计。
此外报告还涉及人口分布、经济与社会发展、儿童免疫、儿童供水和环境卫生、残疾儿童等多方面的数据.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下载官方完整版。
南都公益基金会
支持民间公益
ID:narada_foundatio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社会公平正义,人人怀有希望